欢迎使用中国权威专业保险服务平台

保险资讯 - 沪泛鑫跑路案涉及浙江两家保险中介 两家公司的保单进行封存

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上述两家公司目前仍在开展业务,但业务量都很小。与上海泛鑫合作的6家保险公司中,有一家公司与两家中介在浙江地区开展了合作。

不过,浙江保监局、浙江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对于上述两家公司是否涉及上海泛鑫案均未作出明确回答,只透露,监管部门已经按照保监会的统一部署,对全省保险中介业务进行全面风险排查,预计为期一个月。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及时通报调查结果和处置态度。

永力有过前科

在浙江保监局网站“保险机构”一栏检索“永力”、“中海盛邦”,分别查到“浙江永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和“杭州中海盛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两项结果,前者成立于2004年3月20日,公司地址在温州市人民东路国信大厦;后者成立于2008年3月31日,公司地址在杭州市江干区市民街尊宝大厦。两家公司均为专业保险代理中介,主要代理销售寿险、银保和团险产品。

按照浙江保监局网站登记的电话号码,记者拨通了浙江永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电话,接听电话的是位男性员工。记者询问浙江永力与上海泛鑫有没有关联,这位员工自称刚来一星期,不清楚公司情况,让记者联系一位姓叶的经理。

叶姓经理一开始以为记者需要买保险,很热情地介绍公司业务,但当记者问到永力与上海泛鑫的关系时,这位经理立即改口,称自己只是认识永力公司的人,但没听说过上海泛鑫,也不认识陈怡,然后迅速挂断了电话。

记者在浙江保监局温州监管分局的网站上查到一份签发于2010年11月11日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温保监罚〔2010〕7号),上面写着,2010年6-9月,浙江永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在代理销售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心支公司“国华综合交通意外伤害保险”产品过程中,实际将保险产品交由航空售票公司等其他机构销售。经核查,上述实际销售机构中有部分机构未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资格。

因为这次违规销售行为,浙江永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受到警告处分,并被罚款10000元。

中海盛邦大门紧闭

8月22日下午3点半,记者又来到位于杭州钱江新城尊宝大厦的杭州中海盛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结果玻璃门上锁着一把U形锁,门上贴着一张物业公司缴费通知,上面写着7、8两个月中海盛邦该缴物业费共计4835.95元。

缴费书上写着中海盛邦的租用面积是255平方米,透过玻璃门能看到屋内大部分陈设,但记者只看到前台有一台打印机,里面看得到的办公桌都是空的,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话。

此外,这家公司的门禁刷卡器上显示的是中海盛邦,但前台墙壁上却贴着“中兆投资”。咨询大厦物业公司,对方说,中海盛邦去年7月入驻,一开始就有两家公司。它们的租期到今年8月28日结束,但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公司的人了。

同一楼层一家贸易公司的员工说,中海盛邦经常大门紧闭,即使门开着,也很少看到有人进出,他们不清楚中海盛邦做的是什么生意。

记者在浙江省和杭州市两级工商部门的官网上只查到杭州中海盛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注册信息,显示为在册,但没有查到“中兆投资”的任何信息。

根据公开报道,与上海泛鑫有业务合作的保险公司有6家,分别是阳光人寿、光大永明人寿、海康人寿、幸福人寿、昆仑健康和泰康人寿,这些

公司有没有可能与永力或中海盛邦有业务往来呢?

有5家公司反馈称与这两家中介从无业务往来,只有光大永明与两家中介都有合作。但据光大永明相关负责人透露,中海盛邦从未替公司销售过一份保单,永力曾有过销售,但目前只剩下一份年交保费5000元的保单,处于续费期。

监管部门全面排查

记者又向浙江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和浙江保监局了解情况,浙江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对两家中介与上海泛鑫案是否有关不置可否,但承认这几天也在联系两家公司,目前还没有联系上。

浙江保监局同样不置可否,只是透露,保监局正在按照保监会的统一部署,对全省保险中介业务进行全面风险排查和清理,预计为期一个月。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及时通报调查结果和处置态度。

据了解,保监会要求人身保险公司对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销售的保险期限超过一年的个人人身保险业务开展全面风险排查。排查重点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保费收入短时间内增长迅速;二是销售过程中向客户承诺高收益;三是将保险产品混淆为理财产品;四是客户回访成功率较低;五是客户信息不完整等问题。

上述五类重点排查问题,在上海泛鑫案中都有体现。

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风险排查工作重点是,是否存在销售保险以外的金融理财产品、非法销售金融理财产品、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侵占或挪用保费和保险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保监会要求各保监局对业务数据异动、问题突出、投诉较多,特别是销售期限超过一年的个人人身保险产品较多的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进行重点抽查,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浙江中介业务占比不大

有保险业内人士称,上海泛鑫案影响巨大,但主要集中在北上广这些中心城市,金融业发达,社会化分工更细,保险专业代理在整个保费收入中的占比相对较大。在浙江,由于保险专业代理(主要是寿险中介)起步不久,业务规模非常小,消费者主要还是通过保险公司营销员、银行、邮政等渠道购买保险。

根据浙江保监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浙江(不含宁波,下同)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14家。其中,保险专业代理机构75家,保险经纪机构27家,保险公估机构12家。

2013年上半年,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7.7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15.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亿元),仅占全省总保费收入的3.4%。

有多家寿险公司的负责人向反映,此前他们也去考察过不少代理中介,结果发现大部分中介只有三五个业务员,办公场地极其简陋,而且经常更换办公场所,这些情况很难给他们信任感,最终没有委托代理。目前选择和代理中介合作的,大多是无力组建自己营销员队伍的小公司。

这些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风险已经开始暴露,浙江保监局今年已经发布10多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大部分与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有关,涉及的问题包括业务员无资质违规展业、未取得兼业许可的机构违规销售、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违规代客户签名、帮助保险公司违规套取资金等。

“泛鑫跑路案”牵出行业潜规则

上海公安机关正在立案侦查上海泛鑫保险代理公司的违法行为,从已经公开的部分案情来看,这家公司的操作模式,与臭名昭著的“庞氏骗局”非常相似—先将保险公司的期交型长期寿险产品包装成趸交型理财产品,以高收益率吸引高净值客户购买,并私自签署阴阳合同,以此向保险公司收取高额返佣,同时支付先前许诺给存量客户的高收益。这种模式的“命门”在于,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新客户进场,一旦资金链断裂,骗局就难以为继。

多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由于普遍规模较小,不少保险专业代理中介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原始阶段,它们为了高额佣金,无视保险消费者的权益,加之消费者自身也有一些认识误区,为保险消费埋下了隐患。上海泛鑫的这一违规手法,在代理中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也提醒了消费者,在碰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千万要擦亮眼睛,不要落入高收益陷阱。

泛鑫模式

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上海泛鑫的不少客户,是在该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怡跑路的消息传出以后,去公司查验“委托理财协议”时,才知道自己另外还有保险合同,甚至有些保单上的受益人、联系电话、电话回访记录都是假的。如此离奇的骗局,上海泛鑫是怎么做到的呢?

上海泛鑫采用的是期交变趸交,打时间差和保费差策略。具体方法是,一款期交的寿险产品,包装成自制的理财产品,以较高的收益率诱导客户将原本分为期交的保费,一次性交给中介公司。然后,中介公司代替客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但只需支付首期保费。

多出来的保费有两种用途,一种是代替客户继续购买新保单,另一种是向即将到期的那些所谓的理财协议客户支付本息。前一种用途可以迅速做大公司的规模,同时从保险公司获得高额返佣;后一种用途则保证这个游戏能继续玩下去。

在此过程中,上海泛鑫与客户签订的是“委托理财协议”,但暗地里却代替客户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由于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对所有新保单进行电话回访,上海泛鑫就以种种理由诱导客户不如实回答,甚至故意填写错误的联系电话,这是许多客户发现自己莫名其妙买了多份保险的原因。

某大型寿险公司浙江分公司的负责人称,这种操作模式,在寿险产品容易做到,财险则很难复制。原因有二,一是财险主要集中在车险,车险是标准定价产品,且只有趸交方式,代理中介没有可操作的空间。寿险则不同,它丰俭由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投保多少,并且,长期寿险一般交费期限也比较长。

高佣金行规

上海泛鑫之所以能如此大胆地将期交的保险产品包装成趸交的理财产品,并许以高收益率卖给客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保险行业存在已久的高比例首佣制,即保险公司为新投保单向代理人或代理中介支付相当高的佣金。

记者从多家保险公司了解到,寿险公司长期险保单给保险代理公司的首年手续费,普遍超过首年保费的100%,最高的可达160%。这意味着,为了发展一个新客户,保险公司要向代理中介倒贴一年多保费。并且,由于从第二年起续费佣金大幅减少,代理中介或者代理人更偏向于销售新保单。

工银安盛人寿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胡金源说,目前保险公司营销员的首佣比例从30%到50%不等,看上去并不高,但如果把个险所有的成本都算进来,保险公司获取新单保费的总成本(如人力成本、产品开发、后勤支援等)也超过了100%,大的保险公司可能在120%左右,中小保险公司可能达到140%左右。只要中介代理渠道的保单继续率(续保率)足够高,发展中介代理渠道也是可行的。

在泛鑫模式中,代理中介将客户原本用于期交的保费,全部变成新单保费,这样的操作在迅速扩大的保费规模的同时,也让泛鑫获得了可观的首年佣金。

事实上,这种高比例的首佣制,也正是长期寿险投保人,在投保前两年退保时拿到手的本金损失非常大的重要原因。保险公司的公开解释是头几年运营成本较高,实际上则是大部分保费变成了佣金。

另据某保险公司浙江业务负责人介绍,有些保险中介或者代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会怂恿客户提前退保,再购买新的保单。只要保险公司给予的首佣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在弥补客户退保损失的前提下,中介或代理人仍然有赚头。

高收益诱惑

在上海泛鑫精心编织的这场骗局中,高收益率是吸引投保人最关键的因素。如果消费者不能树立正确的投保观念,类似于泛鑫的这种骗局还有可能出现。

昨天出现在上海某论坛的一份协议显示,2012年10月26日,客户与上海泛鑫签订为期一年的委托理财协议,后者承诺给予客户9%的保证收益。据客户描述,上海泛鑫实际上将这笔资金购买了多份分红险。

据中国人寿杭州市分公司个险业务经理介绍,分红险的分红,主要来源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2012年,四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在3%至4%之间,其他公司也相差不多,怎么可能给投保人9%的分红收益呢。

太平人寿浙江分公司高级业务经理彭湃透露,有不少客户,一开口就问投保收益比银行理财高还是低,要是比不上银行理财,投保的意愿就不大。一般的,这种客户并不是真正想买保险,而是想投资。因此,如果不能说服客户改变观念,彭湃会建议他们去找专业的投资机构。

片面追求收益率,忽视保险最重要的保障功能,正是这种不理性的投保心态,给了一些代理中介违规销售的机会。上海泛鑫是典型,在其他代理销售渠道,银保也很突出。在今年3·15期间推出的专题报道《存款变保险到底谁之过》,就收录了大量的案例:银行销售人员利用客户的天然信任感,谎称保险产品是高收益理财产品,诱导年纪较大的客户购买。

而在上海泛鑫案中,也存在银行销售人员向客户推荐销售泛鑫自制理财产品的情况,虽然相关银行发公告称其为个别员工私自行为,但这也透露出,保险中介通过银行发展客户,其潜在风险可能更大。

因此,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购买保险,还是购买其他门类的投资理财产品,最应该提防的,是来自收益率的诱惑。在不少保险业内人士看来,上海泛鑫骗局迟早穿帮,原因就在于它许诺给客户的高收益、后续新单保费收入、从保险公司获得的返佣、所谓的理财期限与实际投保交费期限错配等环节,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资金链断裂,继而引发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