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资讯 - 泛鑫美女高管“跑路”:保险代理公司制度缺陷有多大
8月19日,随着陈怡被押解回国,这场骗局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仅仅只是开始。紧随其后,针对保险中介行业的一场整肃风暴才要开始。
一夜之间高管失踪神话破灭
“上海泛鑫”最开始的时候,只不过是一家从事财险业务代理、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保险代理公司。然而从2010年开始,随着其业务的飞速发展,“上海泛鑫”一度成为保险代理行业的“神话”。
“泛鑫”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2007年7月,上海泛鑫在崇明注册成立,最初只是一家从事财险业务代理、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保险代理公司;2009年,陈怡加盟上海泛鑫;2010年,上海泛鑫江苏路营业部成立,公司业绩进入增长“快车道”。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保费收入1500余万元,2011年达1.5亿元,2012年就增长至近5亿元。而根据2012年全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上海的保险代理机构共有115家,保险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8.17亿元。显然2012年上海泛鑫近5亿元的保费收入占据寿险保费的近四成。
就当所有人都认为上海泛鑫“神话”将延续下去的时候,网上一则“上海泛鑫美女高管携5亿元巨款外逃”的微博在坊间流传。随即,公安部证实,8月12日,上海公安局接到报案,上海泛鑫保险代理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怡涉嫌经济犯罪且已潜逃,上海公安局立案调查发现,陈怡案发前已潜逃境外。
8月19日,陈怡和情夫在斐济被抓,并押送回国,这场骗局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曾经令人艳羡的“保险代理制度”
事件或许很快将真相大白,但此时对于许多人来说,结果并不重要,整个保险代理行业的黑洞和监管层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
而“泛鑫”则亮出美女牌,一线从业人员个个模特身材、出门谈业务必须“黑丝袜+超短裙”,平均每单保费都在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业务超好。而她们的业务能力显然是深得美女老总陈怡的真传。2004年,陈怡加盟太平洋安泰人寿(现建信人寿),凭借特殊销售策略,很快成为了团队的业绩精英、大单高手。当其他同伴每张保单的保费收入还停留在2000-3000元时,她的一张意外险保单已经达到1万元。
杭州某寿险公司的老总曾经和记者谈论过“保险代理制度”,当时就讲到上海地区的部分代理公司作为成功的案例。
据了解,上海的一些保险代理公司从业人员从不在同业挖人,而是去那些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挖角,一方面能保证其从业队伍具备专业性,同时从这些大公司出来的员工,质素较高,其交往和生活的圈层也能保证其每张保单的质量。据说,在上海做得最好的保险代理公司从业人员,一张保单就能做到500万以上保额,高的可达千万。
正是因为有如此令人艳羡的业绩,且不增加用工成本,“保险代理制度”成为各大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销售渠道,并占据销售业绩的重要份额。
监管缺失“泛鑫”越玩越大
实际上,这次“泛鑫”事件,真正拖累的保险公司并不多,且不深,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上海泛鑫的理财客户。而“泛鑫”之所以有本事糊弄这批客户,也正是源于其打着“保险代理”的幌子,自己开始玩弄资本,最后越玩越大,套钱游戏玩不下去,只能一跑了之。
根据上海保监局的调查:“泛鑫”擅自销售自制的固定收益理财协议。
所谓“自制的固定收益理财协议”,就是通过期缴(分期缴纳)变趸缴(一次性缴纳)、高额佣金、佣金再投保等手段,保险代理公司形成一个连环“黑洞”,迅速做大保费规模,套取保险公司资金,留下的却是一个期缴难以维系的资金链,直至资金链断裂。
一方面,上海泛鑫以稳定的高回报作为诱饵,销售自制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另一方面,上海泛鑫销售相关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泛鑫”将上述两种模式进行“捆绑”或“偷梁换柱”,即一种情况是,将理财产品的资金用于购买保险产品,而客户毫不知情;第二种情况是,在告知客户的情况下,与客户签署两份合同(保险合同和理财合同),并告知客户第二年可以帮助其私下完成保单转让,实现快速套现;第三种情况是,将保险公司支付的高额佣金(通常为首年保费的100%至120%),利用其掌握的客户个人信息或者假身份再去进行投保,循环获取高额佣金。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运营模式在运转了2年后,最终以陈怡“跑路”被捕黯然收场。
“保代”出售“自制品”那一定是假的
据了解,“泛鑫”案件引起杭州不少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高度警觉。多家银行开始对代理保险进行严格梳理,严禁以保险名义进场销售类似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严令理财经理不得私下代售此类保险,一有发现立即开除。多家保险公司也对其“保险代理机构”的销售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当然,泛鑫事件不具有行业普遍性,固然值得重视,但也不必固步自封,全盘否定“保险代理制度”对整个保险行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杭州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寿险公司高管表示,当下,解决保险中介“不靠谱”的问题,首先应该尽快建立代理方结算资金保证金制度,让代理公司“逃”不起。而且,要加快资源整合,加速中介行业的集团化进程。目前国内保险中介机构鱼龙混杂,监管难度大,而小中介公司违规成本低。
其实这个事情不光对保险公司起到了警示作用,也提醒其他金融机构防患于未然,避免类似“飞单”、“阴阳合同”、“假合同”的漏洞。
实际上对于客户来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识破“保代”欺上瞒下自己圈钱的把戏,那就是:任何代理机构都不具备开发产品的资质,如果出售“自制品”,一定是假的;通过代理机构购买金融产品尤其是“高收益”产品时,要仔细对比“代理方”的合同或宣传资料与“出产方”最终合同的区别,小心被阴阳合同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