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资讯 - 泛鑫利用光环法宝编制骗局 美女高管携款跑路骗了谁
公开资料显示,泛鑫保险成立于2007年,2011年营业收入在上海保险中介市场排名第一,2012年公司代理新单保费同比增长超200%,人均产能近10万元,并在2012年度中国保险风云榜评选中获得“年度成长保险企业”大奖。
光环笼罩下的泛鑫创造“奇迹”的法宝主要来自于销售自制的“固定收益理财协议”,以高额的回报诱导投保,然后以此向保险公司要求高额返佣,泛鑫保险将佣金的一部分作为收益返还给投保人,同时还通过期缴变趸交、以佣金“制造”新保单等手段尽快做大规模,以争取与保险公司谈判中的更高议价能力,从而维持庞式骗局。
骗局终究是不能维持的,当资金链发生断裂,也就是雪崩的时候。在这场骗局中,值得思考的是,如果美女高管没有跑路,骗局还能持续多久?还有多少投保人会因此遭受巨额损失?案发前,泛鑫保险看上去没有任何违法操作的迹象。据笔者了解,上海保监局的相关领导曾经亲自给陈怡颁奖,她的跑路无疑扇了监管方一记狠狠的耳光。
作为保险营销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专业保险中介代理机构是监管层力图实现保险销售体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一大寄托。2010年《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专属代理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
通过规范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并提高门槛,保监会去年曾明确除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以及汽车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银行邮政企业,保险公司投资的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以上的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和全国性保险代理、经纪公司的分支机构的设立申请继续受理外,暂停其余所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设立许可。
然而,保险中介市场的乱象是否依靠提高门槛就能解决?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2012年全国保险中介业务排查,查出违法违规套取资金近5600万元,处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85家、各层级责任人员105人,向19家保险总公司发出监管函,共清理6000多家兼业代理机构和222家保险代理公司。
中介违法屡禁不止的背后应是保险监管制度和监管文化的反思。
与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英国的保险经纪制度为例,建立了从法律、财务、行业自律等全维度的治理机制。例如,设立专业监管机构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只有经过注册理事会注册的个人或法人才能以“保险经纪人”的身份开展业务;《保险经纪人法》规定,保险经纪人的资产要超过负债1000英镑,而且要开设独立的保险经纪人账户,执业保险经纪人必须提交一定的保证金;一旦违法将会被注册理事会除名,除名后不得再利用保险经纪人名义从事经纪活动等等。
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模式层出不穷的市场下,金融监管的专业性亟待提高,在金融的创新和监管中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动态博弈,而一种尴尬的境况是监管往往落后于创新,也就存在着监管真空,给浑水摸鱼者以机会。每年都会有针对中介的违规行为的排查,但此次的泛鑫保险事件中,直到东窗事发监管层才有所行动,其专业性不得不令人质疑。
在以往的保险中介违法违规事件中,以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虚开发票及虚增业务管理费方式套取资金、串通保险中介机构虚假退保虚假理赔套取资金居多。
而此次的诈骗案件中,身为专业机构的保险公司也沦为受害者,虽然值得同情,但其风险控制和内部预警机制却如此薄弱,却也是一记耳光。这背后不仅仅是保险公司放松警惕给保险中介以可乘之机,更凸显在寿险市场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对于保费增长的渴望。
自从2010年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遭受政策的挤压,寿险业便陷入了低迷期。宏观经济不景气、大资管时代保险产品的吸引力相对下降更是令行业雪上加霜,保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为了尽快走出困局,保险公司可谓使出浑身解数,佣金的比例也水涨船高。即使泛鑫在展业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疑点,但是在巨额保费增长的诱惑前,保险公司还是放松了警惕。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低迷后,今年寿险业终于开始企稳。
根据四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1至7月,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与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2231.2亿元、954.8亿元、619.4亿元、57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保费收入涨跌幅分别为9.74%、14.61%、1.64%、-7.79%。
然而,泛鑫事件也给渐渐恢复元气的保险业敲响了警钟: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保费规模,那么这样的增长能够持续多久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泛鑫事件引发的社会各界思考,对保险监管部门对市场监管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要慎重考虑,要经过多方了解调查作出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