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资讯 - 西沙海难引发渔业保险新发展受期待
西沙海难的余波已渐平息,但是相关话题还在继续。其中备受关注的渔业保险话题仿佛在事故之后“受新宠”了。西沙海难之后人们意识到了渔业保险的重要性,对渔业保险充满了新期待。
渔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产业,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据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以及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部门统计,海上捕捞渔民真实死亡率为160-180人/10万人/年。中国渔业互保协会1994年-2011年的承保理赔统计数据显示,入保渔民年均死亡率为120人/10万人/年、伤残率为832人/10万人/年,远远高于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
本次西沙海难中,最终确定62人遇难或失踪,其中43人有雇主责任险护身,家属领取保额为40万元/人的赔偿金,而余下的19人没有任何保险保障。43∶19的比例映射出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2012年7月农业部印发的《全国渔业互助保险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海洋捕捞领域,渔民人身平均保额为19万元、渔船平均保额为43万元,约为实际渔船价值的40%左右。
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海洋机动渔船为29.8万艘,海洋渔业专业从业人员为227.8万人,而渔业互助保险年承保量均为7万艘渔船和90万名渔民左右(另有大约几百艘参照商船管理的远洋渔船及其船员在各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仅约占总量的25%和40%。渔业保险的覆盖面长期难以扩展,大量海洋机动渔船和海洋作业渔民游离在风险保障体系之外。
渔业保险的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起,渔业保险由当时国内唯一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一经营。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赔付率过高,商业保险公司舍大弃小、赔付不及时等因素,渔业保险市场逐渐萎缩。为了改善中小渔船投保无门的窘境,农业部主导成立了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2007年7月更名为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开展渔船全损和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互助保险业务,也正式开启了互助保险模式。
截至目前,我国90%以上的渔业保险(财产险、人身险)由渔业互保协会承保。但渔业保险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也仍然被排除被在中央财政补贴的18个农业保险品种之外。相信此次事故之后相关人士定能重新审视渔业保险。渔业保险新发展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