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研究 - 老年人理财避免只看收益
误区一:理财产品哪家
市民称:“我平时投资买理财产品比较多。现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很多,收益率也有差别,但是收益基本上都能保障,到期收益一般能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率。”他周围很多朋友都在买理财产品。像他自己,就有很多家银行的贵宾卡,银行客户经理经常会主动发产品信息给他。比较以后看哪家收益高一点,就买哪家银行的产品。
选择产品的时候,主要还是看收益率,当然,也会了解这个产品的资金投向之类的。风险肯定有的,现在很多理财产品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但是基本上都不太会产生什么问题,产品到期后都能达到预期年华收益率。
类似这样的老年投资者很多:喜欢购买相对稳健的
但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是不是只要看收益率就可以了呢?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没有什么风险吗?这还真不一定。在2008年,就有很多理财产品陷入负收益,当时就有很多老年投资者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一度捂紧钱包、落袋为安。那
比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50岁以上投资群体的偏好。这一群体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少:像股票、基金等高风险产品,除非是部分家庭经济宽裕、又具备金融理财知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群体,一般不建议重点去配置;所以比较多的人选择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等。
因为空闲时间多,所以老年投资者可以货比三家。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复杂,投资者购买时要慎重选择,需结合产品投向、产品风险等级等多个因素来综合考虑。比如:有的客户买了预期收益较高的产品,过阵子可能发现购买的产品是挂钩股票的,而且不是固定收益的。
除了产品的资金投向外,其他如产品到期期限、客户整体资金使用情况等都需考虑在内。一味追求收益高的产品并不可取。比如一款15天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一款半年期的产品比较,可能是前者的年化收益率比较高,但是这款短期产品之后,接下去有没有产品承接?空挡期往往会影响资金的整体收益。考虑到这一因素,如果这笔资金一年半载内是闲置状态,还不如购买半年期产品,收益更加稳定。
误区二:为了高收益可以搏一搏
现在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太多了,平时经常能碰到。经过一辈子的打拼和积蓄,再加上养老金,现在不少老年人手头比较宽裕,也容易引起有心人士的注意。除了各种金融诈骗外,还有如非法集资等,集资者之前往往承诺支付15%-20%甚至更高的年利息,一些老年人为谋取高利息而对其情有独钟,但一旦非法集资砸盘,极可能血本无归。
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又容易相信人,一旦碰上高息引诱,很容易就动心。面对行骗者们层出不断的手段,老人们需要把住哪些因素以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呢?对于老年人来说,防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守住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尤其是账号密码,千万不要随意泄露。
一般情况下,如果银行有新产品出来,会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客户,有兴趣的客户需要通过银行的物理网点办理业务。工作人员不可能直接向客户要账号和密码,因为在程序上,银行严格禁止银行工作人员代客户办理业务。所以如果遇到有人说要帮你代办业务,就要提高警惕了。
如果投资者想要咨询哪家银行的产品信息,可以直接拨打该银行专属咨询电话,而不要轻信通过短信发送过来的手机号码或者小灵通号码。
误区三:明明去存款却变了保单
老年人去银行存款,结果存单变保单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什么本来是想去银行做定期,或者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果最后到手的是一份好多年都不能动的保单?问题出在哪里?
究其原因,还是“盲婚哑嫁”的错:银行柜台接待人员可能是对保险业务不太精、或为了冲业务量、或限于时间,而没有向客户详细解释产品;同时,购买者在不了解产品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理解,直接购买了产品。此外,在购买银保产品时,老人还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即只看收益率高低,而不关心银保产品具体能提供的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