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研究 - 养老保险拉动引擎 保险业扬帆起航
据了解2011年养老金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全国个人账户空转已突破2万亿。业内人士指出,体制上的缝缝补补已经无济于事,中国庞大的养老产业需要新的模式与支柱来支撑解决。作为国民经济有力支撑和重要屏障的
政策红利成就保险业新蓝海
关系每个国民切身利益的养老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巨额亏空、超低收益等弊端让经济转型初期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堪重负。市场化养老,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据悉,尽管我国目前已经确立了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的养老资金(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但总体发展水平低,结构畸形。
第一支柱虽然占绝对主体地位,截至2011年底积累资金32119亿元,约占我国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养老储备的90%,却面临空账和资金收益率过低的严峻挑战。
专家表示,支付水平连续8年上调和投资收益率过低导致了“空账”的持续膨胀。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24%,远远落后于通胀水平,甚至不敌一年期定存利率。目前,通过养老金入市来实现保值增值这一举措还在酝酿之中,其中的风险把控是政府相关部门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因此,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渐次放开以及国家政策对养老产业市场化持续推进,保险业将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有关专家认为,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商业养老保险成为养老体系薄弱点和未来完善养老体系的重点。
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老龄化水平高达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21亿,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制度改革红利助推保险业进军养老产业,可以预见养老产业将成为商业保险未来一片蓝海。
养老体系再造险企先行一步
事实上,保险企业的身影已经在养老市场中频频闪现,而养老地产成为目前备受热捧的“淘金地”。据悉,继太平人寿、中国人寿等多家保险企业投资
“保险公司将养老社区的居住资格及所需费用与固有客户的投保情况进行挂钩,从而大大降低未来医疗和护理费用风险,也可以降低保险公司运营养老社区的成本,缓解养老社区的昂贵费用带来的压力。”有专家认为,这对于保险公司和面临养老问题的老人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也直言,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养老社区投资规模大,回报期长,资金流动性弱,若缺乏长期资本支持,很难获得规模效应并维持长期运营,养老社区产业发展需要长期资本市场的配合。
对此,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研究副总监李国政指出,尽管地产业已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但一个成熟的、可持续且能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没看到”。盈利难,尚无成熟、稳健的盈利模式是养老地产行业的最大难题。
“对于保险企业来说,在养老产业方面有着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和保险产品可供选择。充分借鉴国内外的行业经验,根据保险企业的自身现状着手,充分控制风险收益比,才能让企业在养老市场竞争中走的更为长远。”百年人寿何勇生如是说。
养老产品受宠百年力推全家福
2012年“养老”特别红,市面上的养老保险产品也水涨船高。与传统的单纯养老保险产品相比,各保险公司新推出的年金产品,功能更趋多样化。
如百年人寿新推出了一款颇具创新意义的年金产品——百年“全家福”。据了解,该款产品立足保险基本保障功能,在投保方式、分配方案、风险控制以及收益返还等方面都做了突破性创新,具有集养老金领取受益人自由和分红收益高两大特点,是对现有养老保险产品的进一步升级。
据悉,百年“全家福”在投保时突破了传统保险生存金受益人的限制,可指定一人或多人领取生存金,真正实现了“一张保单,全家受益”的承诺。百年人寿会根据投保人约定的领取人、领取时间和领取金额,直接将金额打到指定的帐户,无需额外办理任何手续,在养老年金产品中颇具开创意义。
此外,“全家福”第一次明确了身故受益金和满期金可以转换年金,无形中又延长了保单寿命,提高客户收益,真正的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百年人寿专家表示,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可作为养老金缺口的有效补充,因中途退保会损失,使工薪阶层能长期坚持储备养老金,做到专款专用。若选择具有分红功能的商业养老险,其增值作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御通胀风险的作用。当然,保险产品分红也是不确定的。
近期中央会议对于养老体系建设频繁提及,凸显了当前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勇生认为,“保险业要想真正得到养老市场的认可,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教育市场,二是适应市场。虽然养老传统观念问题将在政策引导下逐步实现转变,但保险公司做怎样的准备去接受这种转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