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研究 - 筑牢保险业最后一道风险屏障
刚刚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六项年度工作任务之首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坚决守住风险底线,需要增强风险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我国
2013年,保险业发展的大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从外因来看,宏观形势的不确定性对保险业有很大影响,具体体现在全球仍处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状态,欧美经济疲软并伴随严重的债务危机,一些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较大挫折,部分国家先后推出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宏观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从内因来看,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开始处于深度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可能进入发展相对平缓的阶段。近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由于近几年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低于五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寿险业面临的退保压力较大,同时今年也是寿险满期给付的高峰,个别公司甚至可能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对业务发展、资金运用和偿付能力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近期寿险业的波动更是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
在风险防范任务更加突出的情况下,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监管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加强保险保障基金的专业化管理,健全保险风险的处置和救助机制”。
保险保障基金是根据《保险法》的规定,由保险公司缴纳形成,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用于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的行业风险救助基金。2008年9月,保监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新版《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挂牌成立,依法负责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截至2012年12月31日,保险保障基金余额达到382亿元,年投资收益率超过5%。风险处置工作初见成效,成功参与了新华人寿的风险处置,实现了较好的公司治理和基金溢价退出。对中华联合的风险处置工作也进展顺利,2012年初完成注资60亿元,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使中华联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
2013年,很可能是保险业经营更为艰难的一年,也是防范风险压力空前的一年。因此,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作为保险监管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方面被赋予更加特殊的含义。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任建国将该公司定位为:一个提供公共服务、实行公司化管理、立足于市场化运作的机构,是监管机关防范化解行业风险的经济手段之一。
要筑牢保险业最后一道风险屏障,必须坚持专业化取向,创新风险补偿方式,将行业的风险处置关口前移。
一方面,要加强行业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有公信力、具有
另一方面,要及早介入存在重大隐患的保险公司,摸清风险底数,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被动救助。接手新华保险(601336,股吧)就是将风险处置端口前移的典型案例。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如果保险公司依法破产或被撤销,其有效资产无法全额履行保单责任时,保险保障基金将向保单持有人提供全额或部分损失补偿,目前保险保障基金规模实力还比较有限。为避免系统性风险、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降低行业风险处置成本,选择最佳时机介入危重风险公司十分必要。
要筑牢保险业最后一道风险屏障,保险保障基金必须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提高基金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保值增值能力,为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和处置保险风险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必须探索适当放宽投资渠道。由于保险保障基金“兜底”风险的特殊性质,从2005年开始实行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基金投资渠道,新版《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央银行票据、中央企业债券、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等。此外,2009年保监会印发了《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这些法律规章为公司化改制初期资金的安全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公司资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对存款银行条件、债券投资范围和委托投资比例等规定显得难以适应实际需要。比如,某些限制性规定使得一些资质优良的上市银行无法进入存款银行池。又比如,目前保险保障基金不能投资无全额担保的、具有次级债属性的中央企业债券、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而央企已基本停发有担保的债券,少量有担保的央企债券流动性也较差,保障基金进行债券投资面临“无券可投”的困境。因此,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应积极与监管部门等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投资渠道,通过市场化操作,实现保险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