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研究 - 保险业亟待深化改革
1月24日至25日,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去年
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保险业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取得了快速发展,资产总额已经突破六万亿元。从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不仅具备资金融通、风险保障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而且是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没有完善的保险业,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换句话说,保险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所以,在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化保险业改革势在必行。
保险市场亟待成熟
因为不像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那么成熟、稳定,中国的保险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更为明显。但是,从保险业自身的经营规律来看,前期的发展会对后期产生“惯性作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借用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经济成长论”的思路,保险业已经完成了蓄势,处在起飞阶段,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总体来看,这些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五多五少”。
同质产品多,个性产品少。保险的具体种类,可以说琳琅满目,甚至让
综合公司多,专业公司少。现在不少公司都在建立保险集团,开展多元经营。多元化当然有其好处,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公司的资本、人才、技术都是有限的,资源太过分散,就不可能做到专业化,不可能在市场中以一种独特的面貌示人,别人也就没有办法判断一家公司到底在哪个方面见长。应当奉行专业化原则,首先做好专业化,然后再考虑多元化的问题。
产品竞争多,服务竞争少。各家公司基本上都在费率和手续费的层面上竞争,看谁的价格更低,总是想尽办法把保费圈进来,这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竞争手段。可是,做完这笔交易以后,后续的服务相对来说则不够充分。
人员流动多,人才储备少。可以看到,行业内的人员一直在不同的公司间来回流动,这是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的一个正常现象。然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则与成熟市场的要求相差很大。
机构铺设多,市场培育少。保险产品同一般的金融产品和实业产品相比非常独特。英国著名社会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认为,平常人们不会把保护环境纳入到规划中来,因为很难预见在某一天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而危及人们的生存和健康,但是等到环境问题真的出现以后,再想做点什么都为时已晚。这就是一个悖论。保险产品也是这样,平常不会觉得它有什么用,可是灾难一旦降临,如果当初没有购买保险就没法弥补损失。所以这就需要保险行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用自身良好的作为和功效引导和教育消费者,也就是进行市场培育。然而现实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保险机构不断涌现,真正的市场培育却还很不到位。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既由于行业增长方式不合理,“数量、规模为先,忽视质量和效益”,也由于
就增长方式而言,“大数定律”的经营规律导致保险公司具有内在的扩张冲动,通过承保尽可能多的保险标的,以收窄实际损失与预期损失之间的偏差,提高经营稳定性;供求规律促使保险这个弱小产业希望得到快速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竞争规律使面对全球化局势的中国保险业不得不扩张资产,备战外国同行;路径依赖使保险业追随着中国经济整体的粗放、外延式的增长方式。
就保险业自身而言,一些公司运用不规范的竞争手段、进行销售误导,致使自身的声誉下降、行业形象不佳。消费者无法与保险公司建立信任关系,就不会投保,保险公司缺乏现金流,必然无法开展和扩大业务。一旦已经投保的消费者发生风险,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问题,无法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公司最终破产、倒闭或者无法提供消费者所期望的赔偿,陷入恶性循环。
外资秣兵厉马盯紧中国市场
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有一些行业可能会萎缩甚至淘汰,然而,保险业是一个应当持续发展的行业。这是因为,保险业经营的是风险,而风险不仅不可能消失,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规模的增大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庞杂,风险总量会越来越大、类型会越来越多、结构也会越来越复杂,相应地,保险业的作用也会更加明显和重要。
根据众多权威机构的预测,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还将保持6%到8%的增长率。基于目前51万亿元的GDP规模,未来庞大的经济总量也必然给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要想抓住这个机遇,保险业就必须稳健地成长、壮大,设计出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的保险产品,采用日益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以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当说,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总体上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再加上正在改革中的社会保障体制,使人们认识到还有相当一部分保障是要依靠自己的,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诱发出人们对于商业保险的需求,这些都是在未来若干年内保险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世界范围来看,外资对中国市场是非常看好的。位列世界五百强的大型保险公司基本都来到了中国,要么已经开业,要么等待开业。近十多年来,笔者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听到中国一直是被外资谈论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这些年来,很多国内资本也流向了保险业,不少公司或是合资或是独资进入保险业。可见,中国保险业仍是一个成长潜力巨大的市场。
深化改革需实现五大转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实现了产业从小到大,公司从少到多,产品从简到繁,经营从粗到细,监管从虚到实的转变。事实上,这个过程是相对容易的,粗放型发展就可以完成。但是要想达到发达国家保险业的水平,真正奠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获得风险管理话语权,保险业还需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五大转变,即产业从大到强,公司从多到优,产品从繁到好,经营从细到精,监管从实到准。
如何实现五大转变
首先,坚持转变增长方式。如果保险业在发展中仍然盲目追求数量,追求市场份额和保费规模,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就会掠夺性地开发保险资源、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保险业的声誉。继续这样下去,必然会损毁行业发展的基础。“不转变,即灭亡”,应当从这个高度来认识保险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其次,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从总体来看,中国保险业的创新是不足的,需要大力倡导和推进。保险公司一定要在控制自身风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承担起制度责任。但由于实践中存在的两大矛盾:即一方面,需求方对风险保障的全方位要求与供给方对风险的选择性承保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新险种开发的迫切性与产品定价所需数据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并不是一种风险出现了,保险公司就能马上开发出应对的产品,这使得保险公司在创新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再次,综合平衡,重点突出,推进各类业务的发展。对于人身险业务来说,在寿险与年金险业务的组合中,重点发展年金险业务,特别是养老保险,这是由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等各种因素决定的;在寿险与健康险的业务组合中,重点发展健康险业务。对于产险来说,在车险和非车险的业务组合中,重点发展非车险业务;在非车险业务中,重点发展责任险,特别是医疗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同时,大力推动战略性业务的发展。如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巨灾保险等。这些保险在整个保险业中的占比可能并不是很大,但它们对国家的出口战略、新农村发展战略、新医改战略和巨灾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能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