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权威专业保险服务平台

行业研究 - 延迟退休年龄是为了解决养老难题还是另有想法?

专家建议——“延迟退休”不能牺牲养老收入

是否执行应遵个人意愿

“老龄化与少子化是全球的趋势,但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更快。某种程度上,中国人已‘未富先老’。”7月5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和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均表示:为应对“未富先老”,延迟退休有其必要性。

但他们同时强调,延迟退休“应该建立在保障养老收入的基础上,并且,要尊重退休者的个人意愿,不能‘一刀切’。”

“未富先老”意味着什么

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下面这组数字,也许会令你吃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8亿,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更占8.87%。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国际上,界定老龄化社会的“红线”,是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10%,65岁以上达7%。

另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介绍,未来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字还将增加到2.21亿,比重上升到16%。

“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已远远越过‘警戒线’。在约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中国人口的结构性缺陷,正加速突出。”李建新教授总结。

在他看来,近日被广泛讨论的要不要“延迟退休”、要不要立法“常回家看看”,实际上,都在反映着“未富先老”带给社会的迫切问题——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年轻一代的养老压力剧增。

问题首先反映在数字上。媒体报道显示,从2004年起,因少子化而导致的结构性“用工荒”,正式步入聚光灯下。朱勇副主任还透露,200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比是10∶1,到2050年将加速下降为2.8∶1。

“老年人那么多,按照男60岁退休、女55岁退休的老政策,等‘60后’全部退出工作岗位后,‘80后’、‘90后’和‘00后’怎么支撑这个社会?”这是穆光宗教授所忧心的问题。

穆光宗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从1971年至2005年,全国大约少出生4亿人。这在为国家节约74000亿抚养费的同时,也为劳动力短缺埋下“定时炸弹”。“从2010年起,‘50后’已开始退休,人口问题具有滞后性,现在还是最辉煌的‘交接期’,未来10年,形势将愈发严峻。”

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似乎也佐证了穆光宗的担忧。

据人社部统计,2010年,若剔除1954亿元的财政补贴,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缺口”,高达679亿元。近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透露的一组数据称,截至2010年底,中国个人账户1.9万亿元的记账额里,“做实”的只有2039亿元,等于约1.7万亿元处在“缺口”状态。

解决“未富先老”,延迟退休是灵丹吗

为解决人口结构问题带来的“燃眉之困”,延迟退休,正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

6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具体将如何实施?虽然正式政策尚未出台,但据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近日对媒体的说法,中国可能从2016年实行该政策,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如上述政策得到推行,每延迟1年,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

应对“未富先老”,延迟退休是灵丹吗?在受访专家看来,其不失为一剂国际社会通行的“猛药”。

“提高退休年龄,早已是近30年来,全世界应对老龄化、提高养老金基金支付能力的一种惯例,不是中国‘首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

比如日本已明确表示,法定退休年龄将从60岁延迟到65岁;德国从今年开始,已将这一年龄从65岁延迟到67岁;英国宣布,到2020年,将“男女一致”延迟到65岁;美国则力图延迟到70岁。

另有专家指出,人口预期寿命的“大增”,也是中国考虑“延迟退休”的底气。

“中国现行‘男60岁,女55岁’的退休政策,制定于上世纪50年代。而那时,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50岁左右。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提高到了近74岁。”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照此推算,一个人退休后有20年时间需要人供养,“养老压力的确很大”。

在穆光宗教授看来,教授、医生等高级专业人员在退休后,被屡屡返聘,也正体现了“老龄人口仍然具备一定生产力”。

“中国的‘老年人口红利’,还没被充分发掘。至少一部分老年人,既有‘发挥余热’的能力,也有增加收入的意愿。”他说,“延迟退休,可以给这部分人更多的选择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