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权威专业保险服务平台

行业研究 - 保险不同于慈善活动 它是重大使命的承担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慈善是纯公益行为,所以很高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保险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很商业?

这么狭隘的理解是不是有失偏颇,在搞清慈善与保险各自的精神与局限性之前,我们先做个假设——

如果你遇到家人急难,需要用一大笔钱,你是希望等待不需要归还的给予,还是希望去借钱?

假设一:别人无偿的给予、无论是数额还是日期都是不确定的,你是会等待,还是会借钱?

假设二:借钱需要承受一笔巨大的利息,你还会借钱吗?

假设三:如果有人以合理的费用向你提供了你需要的钱款,你又会怎么想?

在做了上述假设后仍然回到第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急事,需要用一大笔钱,你是怀着不确定的希望等待不需要归还的给予,还是希望以合理的费用去筹措需要还的借款?

除却亲友间的帮助,陌生人间的无偿给予是慈善;支付费用得到款项包括的范围就很广,比如正规渠道的贷款、高利贷,也包括保险。

我们知道,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只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落在哪里、造成多大的损失以及是否是人工可以补救的还无法明确。风险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的,可以说,许多时候更像是一种负面的博彩,偶然性几率低,但一旦中了,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如何抵抗风险?如何在风险来临之后能最快地恢复,是每一个人所关心的。经常有人因为一个风险事件而一蹶不振,小康落入贫困,贫困之家更是不知所措。生老病死虽不是每天都有,却乃人之常态,谁都无法逃开,开篇的问题实在是人生中最需要考虑的事情之一。

先来看第一种假设。在发生风险时,无偿的救助是否可以依赖?

无偿的慈善,高尚替代不了局限

慈善是个人的行为,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慈善考虑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情感释放。这几年发生在周边世界的灾难很多,这让很多中国人心里埋藏的善意释放,很想让心里那善意的心,向善的美好透射出来。

三种慈善的动机

的确,仅从经济角度来对比,慈善是无偿的。慈善的动机可能有很多种。一般来说,有三种:

一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进行慈善捐助,是因为关心他人的福祉。

另一种是由经济学家詹姆斯?安德雷奥尼提出的,他称之为“温暖的光辉”,捐助者之所以向慈善机构捐款,是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据经济学家的研究,利他主义与“温暖的光辉”之间的区别看似不大,但的确存在:“温暖的光辉”型捐助者不太关心他们捐出的钱是否起作用,仅是自我感觉不错,只是想感受到那种关联,而利他主义者希望看到证据。

第三种动机源自社会压力:之所以捐助,主要是因为这是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可以说,中国时下的捐助中,这三种角色都有。特别是在灾难发生后,各大企业的捐款成了人们的关注点,捐款成了该企业是否“有良心”或者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评价标准,不论这企业平日是多么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创造了多少就业、推动了多大的发展,危机时能不能站出来,往往会在短期内压住一切。这是典型的社会压力。当然,还包括其他维持声望的需要等等。

“温暖的光辉型”捐助者也不在于少数。捐助者只是完成了捐助的过程,是否发挥实用并不会影响他对自己捐助行为的津津乐道或者是心理坦然,可以说,这类捐助者捐助了金钱和一定程度上的感情,但没有捐助关注和更积极的行动。

相形之下,利他主义者则要积极得多,也是最坚定的捐助者。他们对爱有更广泛的定义和更深的理解,无论是不是一个陌生人,他都愿去关心与帮助,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慈善无偿性的背后存在不确定性

区分这三类捐助者看似很抽象,但是有实际意义的。对于三类捐助者的探讨,也并不是想从道德或价值上衡量孰高孰低。不同类型的捐助者对捐助行为会有很大区别。例如,社会压力型捐助者在自身遇到一些困难时——哪怕这种困难不足以对他的状况有很大影响——往往会以其为借口停止捐助。这种困难包括经济的,也包括心理的。经济上的自不必提,心理因素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爱社会、我帮助别人,但我却受到了来自社会的伤害。这一类人并不是真心想做慈善,而只是把慈善作为一种提升自我形象的手段。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只要剔除社会压力因素的影响,募集到的资金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而利他主义者的捐款额往往却更为可观,也更经得起危机的考验。但大额慈善捐款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存在一定滞后性。有时慈善机构在经济复苏多年后仍将受到影响。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慈善的无偿性背后是不确定性,慈善款的金额是跟随捐助者的意愿发生变化。

“温暖的光辉”也有惠及不到的地方

慈善的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善款可能会受到影响上。即便善款充足,如何确定施助对象也是问题。一段富有冲击力的视频或新闻报道可能会引来很多募捐。不能说捐助者不是行善或有私心或都出于社会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被曝光的人相比,其他还有许多有同样的经历的人没有被纳入捐助的范围,原因在于公开报道的会考虑到新闻的效果,它像是一盏探照灯,穿透力强,但光柱的范围有限。公益基金会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它对确定受捐助对象制订流程,向社会开放申请。但这仍然是有限制的。汶川、雅安两次地震使这个问题暴露的很明显:凡是媒体重点报道的地方,人多钱多;媒体没扫过的,就只能等,无论实际受损程度及所能负担的程度是否比媒体集中报道的地方更严重。这就是典型的“温暖的光辉”型公益的不足之处。

于是,慈善的不确定性使它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成了相对被动性。即,需要帮助的人只能等待,等待别人发现,或者等待别人筛选。这对习惯于发挥主动力量的现代人来说,未免消极。

分析慈善的局限性丝毫没有不鼓励做慈善的意思,必须肯定的是,慈善行为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奉献爱心的显示,如果人人都能够投入到慈善活动中去,则社会的文明道德必定得到光大。只是,对于太多需要帮助的人,慈善只是点缀,仅对局部特别人群发起帮助,而且基于同情,有没有,有多少,献爱心的人说了算。虽然无偿的帮助是梦寐以求的,但在危急之时,最现实的办法还是努力自助。

有偿的自助,契约保险更科学

自助方式有哪些呢?借钱是最常见的方法。中国是人情社会,亲友间的互相告贷是最常见的筹资方式,但借钱这东西也是最伤感情的。有借钱经验的都知道,向别人开口借钱是多么难以启齿的事情,忍受着羞愧、被拒绝,有时还要品尝着世态炎凉。借出钱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除了明知的利息损失外,还担心钱是否或者什么时候能还回来。一笔熟人间的借款毁了几十年交情的事并不少见。即便是有借有还,好借好还,也往往生出互相帮助的义务。受助者如果在施助者有难时,不能立刻无条件冲上去,往往会被冠以“白眼狼”,这种人情债,实在是看似无成本,隐性成本却并不低。更何况,向亲友借款也并不一定遂意,有时宁可承担一些显性的金钱成本,例如贷款。但我们知道,向银行贷款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你用于法定的那几项用途,否则个人几乎无法贷款。最怕的是,人到急难时,高利贷都认为你的风险等级太高而不愿借给你。

那还能怎么办?

保险非无偿,也不是做慈善

“做保险就是做慈善。”这是一句在业内广为流传的话。保险人的解释是:我们与慈善一样,都是在雪中送炭、都是在别人最危急的时候扶人一把。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形象的整体下滑,这一说法被斥之为虚伪、混淆视听。他们认为,保险公司就是保险公司,是要盈利的,与慈善的无偿性是根本不同的。

保险和慈善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慈善是一个公益性组织,以公益为目的。慈善机关永远不会上市,因为它的根本属性不是觅利。而觅利性是公司的根本属性。股东开办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利。保险公司的确是赢利性公司,公司既然开办,就要对得起投资者,更何况上市后对公司业绩的压力,但收人保费、替人承保,这就是保险公司的责任,也是它的赢利点。只要它收了保费,无论它愿不愿意,它都得按保险合同办事,在约定的时间将约定的金额支付出去。这是它生存的基础,也是它觅利的工具、向股东交待的工具。也就是说,承担风险、分散风险成了它的必须。

热衷做慈善的保险业仍需把契约放首位

是否盈利便不好?准确地说,是否有人收取费用便不好?这便是开篇提到的问题的假设三:用合理的费用来换一点你预先便可控制的确定性,你愿意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的回答却很艰难。

据统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共有24.9万件保险报案,涉及金额200多亿元,其中,保险赔付仅为18.06亿元。而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保险业承担了所有损失中将近51%的赔款,数额超过1000亿美元;数据表明,世界一些国家发生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以上的损失补偿,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可达60%—70%。

是中国的保险业丧失道德,不愿意赔付?

汶川地震之后,理性的声音检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认为保险密度还很低,尤其呼吁开发巨灾保险产品。汶川地震五年祭的今年,雅安再次发生地震,保险业仅公司捐款就近八千万元,如果算上员工捐款,总量估计破亿元;此次地震预计赔付逾十亿元。除了捐款比前次多了,保险赔付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改观。何也?

需要由国家政策推动的巨灾保险产品依然空缺是这个问题最真实的答案。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国家选择了风险自担、由财政自担、由全国人民分散承担,而没有选择让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可能让全世界协助分担。

不仅如此,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的灾难型保险产品,现售的绝大多数保险产品都将地震、火山、暴风等情形列为除外责任,因上述情形导致的保险事故是不赔的,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并没有收取这部分保险责任的费用。汶川、雅安地震发生后,中国保监会的反应相当迅速,其所传达的文件精神基本是只要保险客户来报案就要合理赔付,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保险产品关于地震的免责权利被放弃了。

这种赔付多少有些慈善的意味,因为掏的都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姑且不论这“慈善”是出于利他主义,还是“温暖的光辉”,亦或纯粹只是基于社会压力或维持形象需要。此次雅安地震保险业捐款七千余万被视为慈善,但这种超条款赔付却无人提及。似乎全社会都认为,保险公司只是做了它应该做的。另一方面,因为保险赔款没有发挥重大作用,保险公司的超条款赔付显得“吃力不讨好”,却并未收到意想中的效果。

不仅如此,更有人将地震除外责任和投保率低并列为造成保险业对汶川地震赔付率低的重要因素,还有观点认为保险公司之所以赔付是因为条款的描述混沌不清,对此,既未看到官方证伪及澄清,前几大公司亦讳莫如深。业内人士只是知道一定是赔了按条款不该赔的,但赔了多少、怎么赔的,无人能说清,这不能不使“吃力不讨好”之上又多少有些“哑巴吃黄莲”的意味,实在令人唏嘘。

保险承担着比慈善更大的使命

有些人对保险公司把保险和慈善联系到一起有点不解和反感,觉得这是为了披上高尚的外衣而遮掩赤裸裸的商业本质。

其实,客观的分析,一方面,不被所有人认可的商业保险有时候的确不太自信,另一方面,商业化的保险与慈善的确有些关联,绝不是伪善。

业内的专业人士解释说,从保险的理论基础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角度来解析,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真的是一种科学的慈善制度。从基本原理来看,保险是这样运作的:同一个险种有多人购买,但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同时发生保险事故,根据科学评测和经验预估,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数一般会在某个固定的比例内。每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可能都是不多的,但因为投保人数众多,将不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所缴的保险费集中起来,赔付给发生保险事故的人,金额往往就比较可观了。

根据寿险基本原理,保险同样具有募集并科学运作资金、补偿和救助急需得到帮助的人这一基本慈善特性。寿险公司科学的组织架构、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决策流程、完备的监管体系,无一不保证了它在资金聚拢、保管、投资和分配等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透明性,而赔付机制的建立,则很好地体现了“聚众人之力,帮弱势群体”的慈善精神。

所以说,就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言,商业保险公司具有补充的功能,慈善事业仅能起到点缀的作用。政府资助与社会捐款永远是杯水车薪,而保险的补偿才是解决风险的最好途径,在重大灾难面前,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一定是比慈善更大的。

多做一份保单,意义堪比慈善

保险与慈善的确有共通之处,都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不同的方式,将社会财富从富余者手中流向稀缺者,从而促进社会总体福利,实现帕累托改进。但慈善看着可比保险高尚多了,做慈善的人大多是名人或成功者,有头有脸,风光得很。做保险的始终是草根,国人对它无甚好感,充斥着各大媒体的消息都是“误导”、“理赔难”、“扰民”……总之,想要中国百姓说句保险的好话,太难;甚至想让所有行内人说句认同自己的话,也不容易。大约,人类对神圣总是向往的,慈善作为一种善行,总好过保险这种有铜臭的。这种思想盖过了回答开篇提出问题的理智,哪怕答案是那么显而易见。

文章写到此,笔者生出一种惶惑。既惶惑于在下次举国面临风险时,我们的应对是否还与此次、前次一样,又惶惑于保险业该如何在其所擅长的风险领域树立形象。事实上,可能是行业天性,保险公司也是最热衷做慈善的行业之一。不特是重大的灾难事件,日常也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或参与一些慈善和社会公益项目或者直接赠送保险,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雅安地震发生后,人均薪金水平远低于其他金融业的保险业首当其冲,大手笔捐款,让人骄傲,也让人心酸。

我们的事业,何时能让人认同?

希望每一位保险人深思。

最后,一个关于斯坦福大学真实的故事来结束本文,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保险延续了慈善的故事——

精英阶层老里兰德?斯坦福夫妇把他们唯一的孩子小里兰德?斯坦福(LelandStanfordJr。)送到欧洲旅行,孩子在欧洲不幸去世。斯坦福夫妇很伤心,后来决定用自己全部的财富(大约几千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十亿美元。)为全加州的孩子建立一所大学,纪念他们自己的孩子。这所大学被命名为小里兰德?斯坦福大学(LelandStanfordJunior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大学。

1885年斯坦福大学注册成立,两年后举行了奠基仪式,1891年正式招收学生。斯坦福大学的创办过程非常不顺利。斯坦福开课的两年后,老斯坦福与世长辞了,整个经营和管理大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遗孀简?斯坦福的身上。当时整个美国经济情况不好,斯坦福夫妇的财产被冻结了。(我估计要么当时美国财产法关于信托财产方面不健全,要么斯坦福夫妇没有把他们的财产转到自己信托LivingTrust下面。这种情况现在在美国不会发生)校长乔丹(Jordan)和学校其他顾问建议简?斯坦福关掉斯坦福大学,至少等危机过去再说。这时,简?斯坦福才想到她丈夫身前买了一笔人寿保险,她可以从中每年获得一万美元的年金。这一万美元大抵相当于她以前贵族式生活的开销。简?斯坦福立即开始省吃俭用,将她家里原来的十七个管家和仆人减少到三个,每年的开销减少到三百五十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大学教授一家的生活费。她将剩余的近万元全部交给了校长乔丹用于维持学校的运转。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保险行业虽然不像慈善事业那么无私,是营利性的,但他的这种盈利里面却包含着对于大众的善行,因为保险的益处可能一下子无法显现,但经过长期累计,一旦任何灾难降临到您的头上,它便可以散发耀眼的光芒,帮您驱逐满天的阴霾。